作曲家原艺——打造多维度新潮实验频响

大多数人在听音乐的时候,通常只会在意自己觉得好不好听,好听的标准跟自己所处生活环境当中能够听到的音乐有关。所以当朱哲琴的《阿姐鼓》这张专辑出现时,很多人在听觉上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有的人觉得这就是惊世之作,是一件艺术品,但有的人完全听不懂,怒不可遏。因此,近几年的音乐综艺节目中出现的实验性的音乐,引发的评论也是两极分化的。在大众的认知当中,听不懂的音乐可以称之为“实验”音乐,或者说“实验”音乐就是没有办法让大众所接受。

一、什么是实验音乐

实验音乐( experimental music) ,作为20世纪现代音乐发展历程中出现的一个集激进的创作观念和手法于一身的新音乐概念,在作曲家、音乐学家、乐评人等学界人士的认识中始终处于活动的不稳定状态,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不断地为其扩充新的内涵,以致实验音乐一词至今依旧定义不明,概念模糊。

1953年,法国音乐家舍费尔首次将具体音乐、电子音乐、磁带音乐、世界音乐等统归于实验音乐名下。1954年,瑞伯纳在题为“美国实验音乐”的演讲中提出,实验音乐应包含艾夫斯,瓦雷兹,考威尔和凯奇等作曲家的创作尝试,它偏重于对声音的追求,而非舍费尔 强调的作曲方法。1955年,凯奇在其文集《无声》中针对“实验音乐”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他认为“在音乐中,不应把‘实验’一词理解为一种将被判断为成功或失败的行为,而是结果无法预见的行为”。

20世纪70年代,尼曼沿着凯奇的思路,进一步描述、分析和拓展“实验音乐”的内容,他认为,美国纽约学派、简约派,英国作曲家卡迪尤·布莱亚斯·缇尔伯瑞,罗韦以及日本作曲家一柳慧等人在二战后40年间推动着实验音乐进一步向前发展。

中国当代实验音乐众生相

纵览中国现当代音乐发展,实验音乐领域中尤以谭盾等作曲家为代表,作为将·凯奇的追随者,他在开拓音响资源,创作跨媒体作品等方面大行其道,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实验音乐的创作,拓展了中国近代音乐语言的诸种可能性。

早期的独创性尝试开始于《“水”乐多媒体协奏曲》,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并没有采取西方实验音乐的一些极端手法,比如将传统音响推倒重来,以环境的声音、材料的声音完全取代乐音; 而是将水声作为一个特定的声音元素,植入传统乐音之中。

近些年,由中国电子音乐教父之称的张小夫教授,带领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现代电子音乐大批前卫先锋派作曲家进行了大量的先锋实验音乐的创作,近千场的多维度立体交互性先锋音乐进入了听众的世界。并在国际领域硕果累累。培养出了大批代表中国的先锋派作曲家。

版权声明:VIP影院 发表于 2022-01-27 1:49:53。
转载请注明:作曲家原艺——打造多维度新潮实验频响 | VIP影院导航网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